About us

About Us

未标题-4.jpg

QiLiu book co., LTD. Is a production and sales notebook

We produce all kinds of notebooks.


方法论书籍的正确打开方式——如何从一本书里面找到精华和糟粕?

Release date:2017-07-05 Author: Click:

一场业内人士的聚会上,我和Carrie成了关系不错的朋友。我们能成为朋友, 大概是因为脾性相似。

Carrie和我的行事风格有点像。即使在怎么按部就班讲究流程的工作,最好也能够按照我们自己的方式来完成。工作结果完成得好,最好请老板嘉奖;完成得不好,老板骂得我们下不了台,我们也会咬着牙含着泪努力改进,做不好心不安。

我们还有一个共同的痛点,那就是会议记录。会议记录是助理工作的基本功。但是,我们都被这个基本功害得差点失去了工作。

我们刚刚进入各自的公司,做出来的会议记录都有格式不对、逻辑不完整、信息记录缺失或条理性不够的问题。次数一多,我们两个互不认识的老板立即怀疑我们的能力,差点在试用期考核表上写下“不合格”三个字,让我们从哪里来滚回哪里去!

我们曾经把这个问题讨论了很久,第一个原因是我们找出来的外部原因。她公司的业务是电力行业,我公司的业务是新能源。文科出生的我们都花了很长时间才恶补回来这些业务知识。第二个就是我们的思维习惯其实很“天马行空”,没有秘书的缜密和条理性,做出来的会议记录就像是一部跳脱的要点整理。肯定让老板大为冒火。

这大概也是她转岗到业务和我转岗到项目管理岗位之后,工作更加欢快的原因吧!


那这段不同个人特质并不匹配的工作经历,牵引出来的是我信息管理能力的欠缺。而这一次整理家里的书籍,发现这些年积累下的工作笔记本大大小小都有十几本,每一本的记录都是混乱不堪,回头看我已经想不起这里面记录的前程往事,也想不起里面记录的问题有没有解决或结果如何,这只能说明我的笔记记录是失败的。笔记的记录应该有一种“临场感”,就像日记一样能够带笔者回到当时的心情一样。而我的笔记,同过去一样,走出了记忆,更加延伸不到未来。

这也是我阅读《高效人士超级笔记术》的初衷。一个人的笔记能力,在某种程度上,就是一个人管理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在这种信息轰炸的时代,没有这样的能力,我们很容易演变成“信息轰炸”的奴隶,没有识别能力,更不要提面对虚假错误信息如何进行自我保护。

所以我的方法还是选择读书。有些时候想了解一个话题,我可能会买这个话题相关的书籍都买回来,这就是所谓的主题阅读。这种时候,一本书好不好,对自己有没有用处,是从自己的需求和阅读状态来衡量的。

碰到了一本好书,有可能一下子解决掉自己很多的疑惑,并给自己很多新的启发,这种意外之喜并不常有。我们常常发现我们把一堆信息泡沫带回家,阅读的时候恨不得读一页纸就撕掉一页纸,这样的书说浪费金钱已经是轻了,说严肃一些简直就是浪费生命。但更多是时候,我们碰见的是一本好坏参半的书,如何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发挥阅读真正的效用,其实考验的是阅读者的阅读能力。

每个人都会有阅读方法论书籍的需求。为了提高自己的工作效率,大家都会寻找时间管理、写作技巧、PPT制作、思考逻辑、理财等方面的书籍,希望可以把自己的职业生涯和工作舞台提高一个level。各种方法类书籍也就应用而生。但阅读者在阅读之前必须在自己的大脑中植入一个观念——学会对内容进行判断、取舍和总结。

尽信书不如无书。即使是经典类的书籍,书中承载的内容也未必完全符合你的个人条件和价值观念。所以必须学会取舍,判断哪些内容需要进一步学习内化,帮助自己进行提高;哪些内容是不必放在心上,一跳而过即可。

读完书之后,一定学会总结。曾经有位阅读大咖向我说过:如果一个人能够成功把一本书的内容整理成一份逻辑清楚的阅读笔记,那这本书他是真的读进去了。所以,读完书之后,不是靠记忆还鲜活的时候热血澎湃几分钟,而是要把内容融入到自己的知识体系中。这种最好的方式就是,考虑一下所学所知如何应用到自己的实际生活中。

这个过程就是制作读书笔记,并思考一下里面有哪些内容和诀窍你可以马上应用到自己的生活中。


下面以《高效人士超级笔记术》为例,来讲述一下我的阅读方式。

我花了两个晚上阅读这本书。我对这本书的评价是精华占了四成,糟粕占了六成。为什么会有六成的糟粕?作为一个读者,我的猜测大概一是中日两种语言之间的差距,在翻译的时候并没有很好的进行处理;二是日式的书籍,大多数时候都是啰里啰嗦不断地重复流水账,明明几句话就可以说明白的内容,偏偏要像裹脚带一样说上几大段话。

首先来说说这本书的精华部分。

做笔记的重要性无需赘言。人脑天然的自我保护机制,让我们自然而然地选择遗忘。灵感会转瞬而逝,记忆会随着时间褪色,一个人的笔记尤其是工作笔记就扮演了“硬盘备份”的角色。昨天记录下的内容,在后天需要的时候大脑已经忘却,却可以轻轻松松从笔记中调取出来。笔记在这里,衔接了你的过去和未来。这种角色的重要性,在随时需要想法的工作中,比如写作、文案策划等,不言而喻。

在第一章,作者小西利行提出了一系列的符号表示各种不同的笔记意思。“○”表示重要的信息和文章;“?”表示有疑问的地方;VS:表示竞争对手;☆:很重要,重点思考,程度比前面的“○”要高。双向箭头表示一个东西同另外一个东西作比较的意思。例如:“至今为止的方法”同“从今以后的方法”。 画出对话框表示标注,日后翻阅笔记的时候可以知道自己在记录笔记时的思考轨迹。还可以用箭头表示各条笔记之间的逻辑推理关系。

这一点的提示是:每个人都要自己的符号系统。这让我想起了口译的工作习惯。

每个人口译人员在进行培训的时候,首先要练习的基本功就是建立自己的符号系统。上升和下降分别用上箭头和下箭头表示;国家也有自己的符号,可以用国旗或者自己的货币进行表示。一般的口译书籍都有自己的符号索引推荐,但口译员也要根据自己的认知习惯建立起自己的符号系统,做到一望便知,提高自己一边听别人说一边记录内容的效率,才能更好地完成口译工作。

那回到笔记中,每个人建立起自己的符号系统也很有必要。无论是手写还是电脑输入,一个字一个字的敲入效率很低,更何况不是每一个人都有很快的手写速度或打字速度,可以跟上会议上说话的人,完全记录下会议要点。简单明了的符号系统的重要性就凸显出来了。

这几天我也开始利用这个观念建立自己的符号体系。过去读书,只要看到觉得有必要记录下来的内容我都会用荧光笔圈下来,但事后发现这有一个弊端。我只有一种标注方法,事后翻看只能靠回忆去猜想我为什么标准这个地方。是因为我觉这个句子文笔很美?还是因为我觉得这句话说得观点我并不赞同?还是我觉得这个观点很新,可以作为某个主题的写作素材?还是我觉得这个地方比我自己想的写得好?我有学习的地方?

我自认为是一个记性很好的人,除了记人名以外。但这样的读书方式也让我深觉得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事后整理摘抄句子或读书笔记,常常回忆不起来我当时为什么要在这里画一条线?很多想法和思路就这样悄悄从手里溜走了!

我现在在阅读中开始有自己的符号系统。觉得很优美的句子,画上一个感叹号,表示我当时惊叹的表情;并不赞同的观点和文章,画上一个✘,作为以后写作反向思考的切入点;打钩的地方表示我佩服,这点需要我进行学习。

现在我的符号系统还挺粗糙,但引入到阅读和工作会议笔记记录中,初步感觉有效。我自己的符号系统索引还有一个更长的完善过程。

第二章作者也提到了一个白色三角形笔记法,用来激发创作者的灵感,找到合适的创意。该方法的使用方法是先在左边画上一个三角形,写下商品的各种优点;然后在右边再画一个三角形,写下商品受众的各种喜好;最后再把商品的优点和受众喜好随机组合在一起,写下各种奇葩句子。创作者完成这些步骤之后,可以从中看看哪些是可以实现的。用这种打破常规的创意组合方式,创作者有可能得到各种有趣的idea。

除了这些,也许你会读到这些你比较认可但还没有自己总结出来的观点。作者小西利行本身是一个广告文案出生,他说:“广告人士不能说没有灵感我搞不定。这样一说,这个人在这一行的职业生涯基本上结束了。”我突然联想到我自己,这几天我觉得没有灵感,停止公众号更新。如果真的如此,我岂不是不要说自己是玩新媒体的了?

就我而言,以上内容就是从这本书中读到的四成精华。


下面就来说说这本书的糟粕。

外文的书籍,翻译过来,肯定是避免不了翻译上的纠错。背后的原因有可能是图书翻译周期和译者本身的功力以及语言本身的文化差异。

本书第二章创意笔记技巧1翻译过来的名称是:Handle笔记。这样的翻译,很容易让读者一头雾水。我请好几个人看了这个部分的内容,都说感觉读起来怪怪的。

原文中有一句话:“因为确定了这个题目,就相当于有了“只要写笔记的强大功效就行了”这一条准则。”

这句话的意思是个什么鬼?Who knows?

其实,读完后面的段落,根据我的理解,handle笔记是指:在进行这样的笔记方式时,首先要弄清楚自己的目标(即要解决的问题),也就是记笔记的人的记录范围,笔记的效率才会提高。

除了翻译上的瑕疵,作者还建议为了让笔记内容更加可视化,在记录的过程中可以加入简笔画。这一点我并不认可。画画并不适合每一个人。在学习思维导图的时候,我也曾经尝试过简笔画,但这大大降低了我的书写和思考效率,反而让我把所有重心放在了画画上,而不是内容上,最后得不偿失。

其实,日本很多方法论书籍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核心内容不多,行文啰嗦,明明几句话就可以说明白的内容,偏偏要像裹脚带一样说上几大段话。这本书也没有脱离这个窠臼。因此,这本书我并不推荐。

我读这本书,也让我思考了很久一个人该怎么样读适合自己的书,尤其有需要阅读读各种工具书来改善自己的工作效率的时候?

首先,你要明确自己的读书目的。工具类图书不同于经典性的人文类图书,阅读的乐趣和对人的熏陶绝对不在一个层次上。你读方法类书籍,其实就是来找干货,看看有没什么更好的方法来帮助自己。

其次,找到的干货绝对不能依葫芦画瓢,你要有自己的改造,不适合自己的方法扔掉,适合自己的方法也需要改进。例如,在《高效人士用超级笔记术》中提到,○X这个符号表示“这个方向是正确的,或者错误的。我打死也想不通这样的表示方式,到底是表示正确还是错误。经过几天的使用,我把这个符号改成了“X○”。X在前表示错误,○表示修正。

第三,你要有一个正确的学习态度,学会对“干货”的权衡取舍。阅读方法论书籍最忌讳的就是“依葫芦画瓢”,想要把别人的方法体系直接拿过来全盘复制,瞬间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或工作效率,最后反而“画虎不成反类犬。”任何方法,你都要根据自身情况带入,炼成自己的招式,最好像张无忌练习太极剑法那样,忘掉招式忘掉方法,最后能够提剑出招。这才说明你学对了方法。这些东西是真正属于你的。

最后,我总结了一下这本书对我最可能派上用场的地方:建立起自己的符号系统,提高书写速度;其次可以试试白色三角形笔记法,进行一下创意思考。

说了这么多,阅读书籍的时候只要记住一点:一本书,你只要学会用一句话的“核心内容”,或者碰到一句让你醍醐灌顶的话,可能就是赚到了。


This article URL:http://www.best-notebook.com/en/news/235.html

Related tags:产品分类

Recently Viewed:

Online Consultation

未标题-6.png

15112138685

未标题-7.png

179016215

未标题-7.png

179016215

未标题-8.png

020-61092838

未标题-9.png

179016215@qq.com
Share